您所在位置: 登录入口>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刀与水”的江南文化特色—人文大家论坛第162讲正式开讲








 
    5月24日晚,上海师范大学朱恒夫教授应邀于立言楼B4-1开展以“‘刀与水’的江南文化特色”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专业彭在钦教授主持,16级文学专业全体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朱教授从京都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中国七大文化区入题,介绍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并接着围绕江南文化展开重点论述。他结合自己的经历,认为江南文化特色即为二字——刀与水。“江南文化区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六朝之前的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到唐宋的皖南、苏南和浙江的杭嘉湖,再到近代以来的长江三角洲,江南区域不断缩小。他指出,划分文化区域的标准,在于相同的生产方式、风俗、生活习惯、人生理想等,不在于地理。这就是为什么扬州位于江之北,但仍被人们看作江南的原因。
 
“江南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周代开始,北方文化不断汇入江南,使得江南文化不断前进”,在前进过程中,朱教授将这些重要时期总结为六个“阶梯”,即江南吸收别地文化;秦汉统一全国,北方文化深入江南;西晋末年北方士族南迁,江南文化掀起第一次高潮;大运河连接南北,江南文化追上北方文化;南宋迁都杭州,使中国文化中心南移;明清教育大发展,文化领先于全国。同时,他列举了《南史》、《世说新语》、唐宋诗词等内容加以论述。
 
讲座最后,朱教授总结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地理最突出之处就是水多”的江南水乡文化特色,他认为江南人坚韧不拔、富于想象等特征都与水有关。“水造就鱼米之乡,培育了江南人守护天堂家园的坚忍性格;水联通外部世界,使得江南人视野开阔;水的荡漾流动,养成了江南人的浪漫情怀。”在提问环节中,朱教授谈及到现代戏曲的未来发展,表示现如今戏曲要想发生质的飞跃,最终还在于戏曲的曲调发展。
 
 
新闻链接
 
    朱恒夫,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艺术论丛》主编、中宣部国家统编教材《中国戏曲史》首席专家等学术职务。长期致力于戏曲学、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曾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与艺术学博士学位。曾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等学校访问与教学。系中国傩戏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戏剧学会副会长。1997年被评为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9年被江苏省委授予“时代之子”称号2003年被同济大学师生推举为“同济大学十佳教师”。获得过国家民间文艺著作奖“山花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