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家论坛176讲】狮子的文化形象:从域外到中国
时间:2018-11-05 12:00:00 访问量:
11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法教授在立言楼B4-1举办以“狮子的文化形象:从域外到中国”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李胜清教授主持,长沙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黄柏青、我校原人事处副处长李剑铭、胡铁强副教授等出席此次讲座,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到场聆听。
张法教授首先从地中海文化中的狮子形象讲起。他向大家介绍到,地中海地域中狮子形象有两个基本的演进方向:一是作为负面形象消亡或被杀死;二则是被纳入到理性文化之中成为威仪和力量的象征。讲到娜娜型狮子在跨文化中的定型时,张法教授指出:“娜娜型狮子是狮子是神的胁侍,不脱离神而存在,或是狮在女神脚下,这是从伊南娜开始就经常出现的形象。”而在印度文化中的狮子,狮与最高神关联了起来,即印度文化的最高神被称为狮子,在于一种具有印度特性的观念。中国文化对狮子文化形象的接受,则按中国固有的动物观念体系进行的安排。
在提问环节,杨懿璇同学请教:“中亚那一代的狮子不同形象其实是同一本质的不同体现,那中国文化当中人首兽神的形象能不能看做是同一本质的不同形象呢?”张教授解释道:“中国关于龙的一些思维方式与西方关于狮子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说虽然思维模式是一样的,产生出来的形象是有区别的,从区别可以看出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学生们的踊跃提问,张法教授一一作了精彩的解答。
讲座结束时,李胜清教授总结道:“张法教授这次讲座,从技术层面来讲,有很强的科普性,但也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张教授的话语很朴素,但是知识很深刻。”
[专家简介]张法,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宣部马工程《中国美学史》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浙江师范大学多宝·duobao官方网站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文艺学与思想史,独著《美学导论》、《中国美学史》、《走向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等25部,《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等四部入选国家级外译工程,合著《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化理论》等5部,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学》(艺术学卷)等10余部,论文300多篇,15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5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