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登录入口> 其他> 学术园地

王学忠诗歌创作论

发表在《菏泽学院报》2009年第4
作者:吴投文 李忍

摘 要:王学忠被称为平民诗人,由于其诗歌显示出特殊的品质,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已经在近年来的诗坛上形成一个独特的现象,可以称之为王学忠现象。忠实于自身的生存体验,为弱势群体鼓与呼,鞭笞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丑恶现象,成为王学忠诗歌创作的基本价值取向。探究王学忠的这一创作取向,不仅可以发现王学忠本人诗歌创作的价值与意义,而且对于当前诗坛盛行的脱离现实倾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王学忠;平民诗人;现实主义;使命意识

作为一个平民诗人,王学忠的诗歌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诗刊》、《文艺报》、《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文坛》、《理论与创作》、《文学风》、台湾《大海洋诗杂志》、《海鸥》、《葡萄园》等许多报刊发表了对其诗歌的专论,尤其是评论集《平民诗人王学忠》和《王学忠诗歌现象评论集》的出版,表明王学忠的诗歌已经浮出地表,开始真正进入读者和批评家的视野。著名作家魏巍在王学忠诗集《雄性石》的序《一个工人阶级诗人的崛起》中由衷地说:在《平民诗人王学忠》的评论集中,我高兴地看到,王学忠的诗已经得到全国那么多诗人、诗评家的广泛赞许,这是多年来诗坛少有的现象。确实,王学忠的诗歌由于其特殊的品质,已经在近年来的诗坛上形成一个独特的现象,可以称之为王学忠现象。忠实于自身的生存体验,为弱势群体鼓与呼,鞭笞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丑恶现象,成为王学忠诗歌创作的基本价值取向。探究王学忠的这一创作取向,不仅可以发现王学忠本人诗歌创作的价值与意义,而且可以进一步发现诗坛多年来盛行的严重脱离现实的创作弊端与评论界的偏见与盲视。读王学忠的诗歌,不需要搜肠刮肚的猜想和臆测,不需要绞尽脑汁地去挖掘所谓的微言大义,甚至也不需要刻意地去探究诗歌的主题内涵,或装模作样地在书房里吟咏。读王学忠的诗歌,得到的是一份真实的感动,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真实得令人颤栗的生存图景,他的文字充满力量,一字一句都像是沉重的鼓点一样打在读者的心上。王学忠的诗歌是真实的诗歌,是从他的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没有丝毫的做作与雕琢,这样有力量、有真实感的诗歌,在多年来的诗坛上已经成为一种罕见的声音,这正是王学忠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所在,王学忠的这种创作追求对于当前诗坛盛行的脱离现实倾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学忠是一位具有创作活力的诗人,至今已出版《未穿衣裳的年华》、《善待生命》、《流韵的土地》、《挑战命运》、《雄性石》和中英文对照诗选集《王学忠诗稿》、《王学忠短诗选》、《太阳不会流泪》等诗集。值得注意的是,他一如既往地关注现实,在诗歌中揭露社会上触目惊心的腐败现象,为下岗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这些弱势群体被剥夺的合法权益大声疾呼,表现出一个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这使他的诗歌成为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症结。

从王学忠的创作道路来看,他的题材选择和创作风格与他个人生活经历的变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创作既是个人心路历程的表现,同时注重从个人的生存体验出发,站在真正的民间立场,对中国底层社会的艰难情状作真实有力的描绘。最早的诗集《未穿衣裳的年华》基本上是一个童心世界的表现,这时候的王学忠还沉浸在对生活的美好幻想中,他在童话般美丽的世界中寻找美的人性和美的生命形式,用一种儿童般纯净的眼光,打量五彩缤纷的世界。显然,这时候的诗人王学忠对于生活的复杂形态还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他看取现实的眼光显得单纯而洁净,因此,这部诗集看作是一部儿童诗也许更为合适,其突出的特色是纯真与优美。应该说,王学忠的这部起步之作是显露出才情的,如果他按照这个路子一直走下去,未必不会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创作风格会淹没在时代的总体创作风尚中,不会显示出太多的个人色彩,也很难在流派纷呈、众声喧哗的诗坛产生真正的影响。王学忠后来创作的转向,固然与进行新的艺术探索有关,但主要根源于其生活际遇的变化。作为一个国有企业的职工,他也曾有过每到月末领一份固定工资的甜蜜生活,尽管工作辛苦,但因有国企妈妈的神圣庇护,生活总算是稳定的。命运对他显然是不公的,他与其他许多工人兄弟姐妹一样,在势不可挡的下岗潮中,只好洒泪离开国企妈妈,靠摆地摊谋生。这种生活上的重大变化,显然是促成王学忠诗歌创作转向的直接动因。时代可以把一个平凡人抛入变幻莫测的命运中,但也可以成就一个不平凡的诗人,就此而言,王学忠又是幸运的。

距第一部诗集出版时隔数年之后,王学忠推出的第二部诗集《善待生命》,尽管仍然不无青春抒情的意绪,但已经转入对历史和现实人生的深沉思索,显示出某些重大变化,表明王学忠的诗歌创作已经开始转向,进入到一个新的创作阶段。诗集中的《民谣》是王学忠的一首心血之作,是正义之声和悲愤之情的真实流露:

故乡的民谣
是一只神秘的浴盆
用五千年的风和雨
日和月酿造
那是一盆辛辣的滚沸的
永不干涸的
智慧之水
管它什么夏商秦汉
君臣嫔妃
一个个扔进去
(从不考虑其愿意否)
出来时
一身的骄横与妩媚
便统统洗涤
只剩下
赤条条的真实……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是对草根性心态的真实表现。草根性心态是底层民众草民意识最真实的流露,他们活得平凡而朴实,或者像野草一样默默无闻,或者像诗人臧克家笔下的老马一样任劳任怨,同时,他们又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书写者,在社会最黑暗的时期,民众的揭竿而起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他们平凡而卑微的愿望、他们的怨恨、愤怒和反抗,往往在民谣中表现出来,因此民谣中多有怨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一直是民谣表现的重要内容。王学忠的这首诗写民谣,其实是写人生、写历史、写底层民众的草根性心态,以民谣作为切入口观察历史的兴衰演变,小中见大,诗中有一种悲愤的力,使人警醒。诗歌把故乡的民谣比作一只神秘的浴盆和智慧之水,凡是扔进去的,最后只剩下赤条条的真实,在高迈的立意中显示出敏锐的历史意识和作为一个诗人的良知。

随后的两部诗集《挑战命运》和《雄性石》,延续着坚守真实的创作原则,显示出一种凌厉的现实主义风格。作为一个下岗工人,王学忠写作的艰难情形可想而知,他的诗多半写在地摊前,饭桌旁,骑自行车进货的路上。由于他接触到的是真实的底层生活,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底层生活,而且能够以完全平等的身份,来感同身受地描绘底层民众的生活际遇,抒发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们的情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显得落地有声,诗中有无以言说的悲痛,有压抑不住的愤怒,有血泪的展示,有不屈的呐喊。他写离家谋生的民工,写早出晚归的三轮车夫,写饥肠辘辘的城市拉煤工,写被城管人员追得四处逃窜的小商贩儿,把这些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情感壁画一般地展示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感;他揭露贪官污吏的腐朽生活,如《我嫉妒》、《照相机》等诗,则一针见血,让人警醒;他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如《悲惨的时刻——为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而作》,发人深思,值得特别注意;他写普通劳动者的情感世界,如《中国民工》中的夫妻离别情景,洋溢着真挚的情怀。这些诗歌无一例外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流露出诗人强烈的平民意识。这正是诗人取得成功的秘诀。王学忠是自觉地以平民的身份来进行创作的,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说,就叫做老百姓讲述老百姓自己的事儿,这使他的诗能真实地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情状,传他们发自心底的呼声,也使他的诗能脱尽铅华,素朴自然,在当前诗坛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价值。

王学忠的诗歌在当前芜杂丛生、孱弱无力的诗坛上,可以说是一个完全另类的存在。诗人的软骨症似乎由来已久,乃至已经根深蒂固,各种诗歌刊物上充斥着分行的文字,然而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却少得可怜,大多是软绵绵的呻吟,或不知所云的梦呓。长久以来,诗坛有一股崇尚玄秘的潮流,不把诗弄得叫人摸不着头脑是不会罢休的,这种诗其实只是诗人完全个人化的产物,是完全属于诗人个人的。诗人想方设法把这种诗歌发表出来,也是完全为满足他或她个人的需要,读者是很难产生阅读兴趣的。这种诗歌由于远离现实,与人间烟火隔绝而显出一副臃肿苍白的面孔,因而受到读者的摒弃。另有一种大白话诗歌,则趋向另一种极端,把生活现象或生活中的事物直接搬进诗歌中去,诗歌被不分青红皂白地物化,诗歌中往往只见琐碎的事物而不见诗意。这种诗歌则显出作者想象力的贫弱与艺术驾驭能力的缺乏,也是倒人胃口的,诗歌总得在生活的基础上打磨一下,提炼的工夫是不可缺少的。当然,这两种诗歌是有其所谓美学原则的,它们追求的方向就是这样。然而,这并不是诗,这也是对诗歌的亵渎。究其根源,可以归结为诗人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良知的沦丧,这是一个时代精神领域中的悲剧现象。与此相关,诗坛也似乎蜕变为一个名利场,往来其中的人物多有面目可憎之徒,诗坛被搅成一锅混水,真正有艺术追求和关注现实的诗人往往受到有意无意的排斥。这些所谓的诗人不知民生疾苦为何物,也缺乏基本的艺术敏锐性,却大多优游在编辑部里,掌握着发稿的生杀大权,他们在艺术判断上的弱智和人格精神上的怯弱,使王学忠这样伸张正气,具有大众特色的诗歌很难在所谓的主流诗歌刊物上发表,由此造成中国当前诗歌的广泛性贫血,使中国诗人的整体形象扭曲成一个苍白的文化符号。然而真正的诗人并没有屈从这种对于诗歌文化的任意践踏,他们从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无物之阵中突围出来,重新恢复诗歌的尊严。王学忠无疑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集《太阳不会流泪》就是投向当前诗坛的一颗重磅炸弹。

王学忠因在诗歌创作上的突出成就获得纪念臧克家百年诞辰云门春杯全国诗词大奖赛的大奖,他在20051014日山东潍坊的颁奖会上发言时说:

勇敢地
跳入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中去吧
用诗人的激情、良知
讴歌真善美
鞭笞假丑恶
永远,永远
放声为人民的命运而歌唱

也许有人会对王学忠的这种诗歌创作观表示不屑,认为那不是纯艺术的态度,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用诗人的激情与良知汇入时代的大潮,在讴歌真善美的同时,用加倍的力量鞭笞假丑恶,关注普通人的人生命运,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丑恶的劳动者表达发自内心的同情,让一支笔发挥出匕首投枪般的战斗作用,王学忠这种强调诗歌社会功能的创作观,对于重新恢复现实主义在当前诗歌生态中的位置,起着重要的纠偏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王学忠的诗歌是地道平民化的,他的诗歌之所以使平时不怎么读诗的人都爱不释手,乃至在民间传抄,就因为用这种平民化的方式创作出来的诗歌,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是与老百姓的生活相通的,是符合老百姓的欣赏趣味的,因而能想老百姓所想,忧老百姓所忧,急老百姓所急。这种创作方式是适宜于传达来自社会底层和民间的忧患意识的,在诗集《太阳不会流泪》中就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与忧患意识,如《夫妻店》、《国企妈妈》、《呼唤铁人》、《一群女工》、《因为有病》、《绝望的泪》、《等待拆迁》等诗,着力于描写老百姓的生活情状和情感世界,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究其根源,则又是社会底层忧患意识的真实传达。这样关注民生疾苦,大胆抨击现实弊端的诗歌在多年来的诗坛上,实在是稀有之声,我们触目所见的是竞相追求所谓深度写作,以把诗弄得晦涩难懂为能事,或沉迷于对日常生活的琐碎抒写,导致诗歌因此而远离生活,远离读者,这个教训是深刻的。王学忠的诗歌有一种近乎天然的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重赋》、《轻肥》等广为人知的名篇,对于社会现实的忧患意识,对于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是他们诗歌的共同特色,用一个曾经广为流行的说法,就是他们的诗歌都具有人民性。然而我们多么失望,在当前的诗坛上,像王学忠这样敢于直面现实的诗人却少之又少,这无疑是一种传统诗歌精神在当代的衰落。从这一角度来说,王学忠的诗歌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因而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显而易见,王学忠是一个具有强烈使命意识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腐败现象疾恶如仇,他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道德义愤,而且有他自己对现实的思索与考量。对于腐败现象的大胆抨击和无情解剖,构成王学忠诗歌一个极为重要的特色,王学忠广泛地暴露现实中存在的丑恶现象,针砭普遍存在的社会弊端,为我们民族进行新的伟大的复兴鼓与呼。王学忠有感于一个刚做过开颅手术的病人因欠交医药费,被医生抛入荒野而致死,他在《企求的眼睛》一诗中这样写道:那晚的风儿刮得很凶/星星全都眯着眼睛/被白衣天使丢弃的无名氏/静静地躺在路边/躺在绝望与恍惚中,表现出对弱者深切的人道关怀和对天良丧尽的白衣魔鬼的极度愤懑;《火光冲天》一诗描绘在宽阔的大路上,几个执法队员疯狂地追逐一辆三轮车,终于迫使蹬三轮车的穷汉把车点燃烧掉,顷刻火光冲天/冲天的火光燃烧着昨天的迷惘/今天的无奈和哀怨,诗人把不可抑制的愤懑泼向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似乎显得无奈却有一种打击性的力量;《三个亿摆平》由一则新闻感发而成,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件,工人死亡上百,矿主对办案人员说:愿拿出三个亿摆平此事!在这个黑心矿主的眼里,上百工人的生命何足道哉,法律的尊严何足道哉,诗人对此发出愤怒的谴责:

血腥的票子是万能的
黑道、白道
只要稍稍打点
便一路绿灯
通向县城、省城
蓬莱仙境

在王学忠的创作中,这样的诗作比比皆是,如《祈祷》、《饭桶》、《上访者》、《决定发布后》、《想起毛泽东》、《听公务员聊天儿》、《都乱套了》等诗,都把攻击的矛头指向现实生活中的腐败现象,无一不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从王学忠的诗歌中可以发现转型时期社会上的各种怪现状,在许多人看来,已经见怪不怪,甚至认为是合理的,有人还千方百计地为之辩护,王学忠却从纯粹的民间立场出发,以一个诗人的良知,传达出来自社会底层的声音,我们在感受到诗人沉痛心情的同时,也会唤起我们对于现实的重新认识,由此重塑我们已经麻木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和谐社会的营建。王学忠的民间立场使他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这使他成为诗坛上的一个战士,一个为底层人民鼓与呼的战士。在这里特别地指出这一点,是因为这种民间立场和战士品质对于推动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在当前诗坛的回归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学忠的诗歌在当前的诗坛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表现出一种可贵的诗歌素养和诗人的使命意识。笔者曾在一篇评论中指出:不为金钱而写,不为遵命而写,记录生活激起的浪花,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求朴素,求自然,戒哗众取宠,戒矫揉造作,是王学忠诗歌创作的追求。由于有深厚的生活底蕴和真切自然的艺术形式,王学忠的诗歌就显出别致的艺术风采,既真挚感人,又余味悠长。值得注意的是,王学忠的这种艺术追求和风格的形成与中国新诗史上的现实主义传统具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他的诗歌之根深深植入我们民族诗歌艺术的土壤中。他的诗歌有一种特殊的品格,表现出我们民族的乡土根性和宁折不弯的血性气质,显示出一种严峻的真实性。王学忠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诗人,他的诗歌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诗歌。王学忠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即使受到暂时的遮蔽,也会因其旺勃的生命活力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到。对王学忠来说,进一步加强艺术修养和开阔艺术视野是非常必要的,用严格的艺术标准来衡量,他的诗歌也存在不少局限。在他的一些诗歌中,语言的过于直白和情感失去节制的宣泄,以及结构上的流于粗疏,内在张力的不足,都影响到艺术上的完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诗歌的表现力量。这是王学忠在以后的创作中需要加以克服的。王学忠是一个在不断走向成熟的诗人,希望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一种独特的声音,在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为我们的伟大母亲歌唱。

注释:

吴投文:《诗歌在生活中的位置——读王学忠的诗有感》,《当代文坛》2004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
、 晏杰雄:《底层世界的一道光——王学忠诗歌简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5期。
2
、 陈学祖:《善待生命:王学忠诗歌的抒情伦理与生命世界》,《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
、 《〈王学忠诗歌鉴赏〉简介》,《云梦学刊》2008年第5期。


诗人王学忠简介:
王学忠,河南安阳人,发表诗歌1200余首,被誉为平民诗人。结集出版的诗集有《未穿衣裳的年华》(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12月出版)、《善待生命》(现代出版社19998月出版)、《流韵的土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1月出版)、《挑战命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5月出版)、《雄性石》(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1月出版)、《王学忠诗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8月出版)等。评论集《平民诗人王学忠》20034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学忠诗歌现象评论集》200611月由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出版,《王学忠诗歌鉴赏》20083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诗刊》、《文艺报》、《文艺理论与批评》、《理论与创作》、《当代文坛》、《文学风》、台湾《大海洋诗杂志》等数十家海内外报刊发表有对其诗歌的专论。
发表在《菏泽学院报》2009年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