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登录入口> 精彩登录入口> 学院新闻

【人文大家讲坛】127讲:解读汉字的本体属性与汉字学的理论体系

 









     421日上午,我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李运富教授于文科楼B4-1会议室举行以“汉字的本体属性与汉字学的理论体系”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罗渊教授主持。尹戴忠、颜红菊、赖积船、聂志军、曾春蓉、秦凤鹤等老师及16级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围绕五个问题展开:传统文字学的理论缺陷、现代文字学的实践困惑、汉字本体的三维属性、汉字学的三平面体系、“汉字学三平面”的理论意义。“传统文字学由三部分构成:体制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即形、音、义,”李教授补充道,“个体汉字的分析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代表。”随后详细阐述了传统文字学的理论缺陷。对于实践的困惑,李教授表示,在现代的普通教育领域,“字形”指的是外形,而这个概念更多时候是模糊的,所以至今“汉字学”没有一个符合学理的独立而又完整的体系。

在谈及汉字本体的三维属性时,李教授从形体属性、结构属性和职用属性三个角度分析。同时,李教授强调要把形体、结构、职用看做汉字的“本体”属性,跟汉字使用者对汉字的感知和理解是一致的。字是具体的概念,指的是某一方面的属性。因此,李教授提出汉字形体学、汉字结构学、汉字职用学三个学术系统形成三维一体,分立而不分离的观点。

现场问答环节中,罗渊教授提出如何解读俗文字学与文字学三平面体系的问题。李教授解释道:“从结构层面来讲,俗解是对字进行一个通俗的解释,能借字形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既要关照,又要批判。俗解如不符合系统、舆论的道德观念、逻辑,就不值得提倡。”

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16级文学一班的彭翠容觉得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多发现汉字研究的魅力,敢于在实践中开疆拓土。敢于提出新观点、新理念。同时,做学问要扎扎实实,一丝不苟。”

 

【新闻链接】

李运富,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首席教授,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务院法制办立法用语咨询专家,全国人大立法用语规范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院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及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及北京市人文社科评审专家,《古汉语研究》《古籍研究》等多家刊物编委,《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语言科学》等十多家刊物审稿专家。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科研和古文献的整理、释读工作。已出版《汉字职用研究》《汉字学新论》《汉字汉语论稿》等各种著作20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世界汉字通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多项。